短视频、直播平台的兴起,深刻改变了农技推广的方式,使农业技术的普及率、渗透率和下沉程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。
夜幕降临,刘天英在直播间向观众介绍农业知识。作为一名农业技术人员,她习惯性地拿起手机,调试设备,坐在镜头前开始讲解蔬菜栽培管理和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。她的视频账号“@刘天英讲植保”已经吸引了超过20万粉丝,两年来发布了900余条短视频。
近几年,随着短视频和直播的普及,越来越多的农技人员、专家以及“田秀才”开始通过这些平台分享农业知识和技术,形成了一个全新的农技传播网络。据统计,2023年,抖音平台上的农技视频总播放量达到1206.2亿次,快手上的农技创作者数量也达到了21.6万。
这种新型农技传播方式不仅拉近了农技人员与农民之间的距离,还推动了乡村的全面振兴。农业技术、科学知识以及正确观念得以跨越时空限制,直接传递给每一个农田、牧场、鱼塘和果园。那么,这种“云端”之上的农技推广方式究竟带来了哪些改变?记者近日进行了深入的探访。
农技员:从“地头”走向镜头
在寿光市郊的一处农田里,刘天英正在黄瓜大棚中录制视频。她快速而流畅地讲解着农业知识,镜头前的她显得自如而专业。她说:“这些年我经常给农户讲课,到电视台录节目,相比之下,拍短视频简单多了。”
除了刘天英,广东省的陈鸿雁也是一位活跃在短视频平台上的农业技术人员。他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经验,免费分享柑橘种植技术,帮助果农提高产量和质量。他说:“许多果农还在用传统种植方式,不懂如何修剪果树,导致种出来的果实品质不好,卖不上价钱。我就想改变他们这个观念,重点讲解怎么修剪果树、这样有什么好处。”
“田秀才”:将技术变成效益
在短视频平台,像陈飞峄这样的“土专家”还有很多。他们凭借优质的农技内容获得粉丝信任,从而衍生出新的经营模式。他们通过“以技带物”的方式实现农技推广的可持续发展,将农技知识和产品结合起来,形成全链条收益机制。
姚玲旭是“@水稻一朵er”的运营者,她通过直播讲农技、直播带货等方式,一步一步建立了自己的农资销售模式。她说:“以前我只推荐农资,但粉丝用了没有效果,最后发现是因为买到了假货,我就决定自己卖,因为我能分辨出真假。”
科研工作者:从科技创新到科学普及
除了基层农技人员,农业科研工作者也加入到了“三农”视频创作者的行列。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二级研究员李宝聚就是其中一位。他在科研之余,致力于向公众传播科学知识,通过短视频和直播方式,解答农民在农业生产中遇到的问题,并介绍农产品消费、营养健康方面的知识。
国家谷子高粱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刁现民也开设了抖音账号“@刁现民说谷物”,专门讲解谷子等杂粮的知识。他说:“我的主要工作是科研,但我特别热爱科普,我认为农业科普极其必要。”
“云端”之上,农技传播“百花齐放”
随着短视频和直播平台的兴起,农技传播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。它们不仅为农技人员提供了一个新的传播渠道,还促进了农业知识的普及和农民增收。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胡冰川认为,这种传播方式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技推广,使其普及率、渗透率和下沉程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
尽管“云端”农技推广带来了诸多好处,但也存在一些隐忧。例如,一些非专业博主发布的内容可能会误导农民。因此,平台需要进一步健全评价和监督机制,鼓励更多专家入场,传播科学,破除谣言。同时,政府可以考虑为优质的农技推广人员提供官方激励与背书,以提高农技信息的权威性。
“云端”农技推广正在拓展队伍,满足政府降低成本、稳定队伍、提升素质的需求。农技创作者能及时挖掘农技需求的变化,推动农技内容从单一的种植养殖技巧转向农产品市场预测、农产品包装、经营推广等全产业链条,提升农技人员的素质与服务水平,并在平台上获得多样化的回报。
农技推广在“云端”上的发展,正在为农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。
作者:农民日报·中国农网记者 赵艺璇 见习记者 陈楠
【版权声明】本文著作权归农民日报所有,未经授权,不得转载。
转载请注明来自河南新代实业有限公司,本文标题:《农技推广:从“田头”到“云端” 》